大班教案大班观察记录大班音乐教案大班语言教案大班美术教案大班数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中班教案中班观察记录中班音乐教案中班语言教案中班美术教案中班数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小班教案小班观察记录小班音乐教案小班语言教案小班美术教案小班数学教案小班科学教案托班教案视频图库FLASHMP3安全教育论文语言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

情有独钟系早教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我从1953年跨入杭州幼师的大门,就与早期教育这一朝阳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0年从南师毕业后,我被学校派往本校托儿所挂职锻炼,后因教育系停止招生,我也就在托儿所扎下根来。1977年教育系恢复招生,我重新回到南师讲台,直至退休。这期间,我担任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托儿所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过幼儿语言发展和语言教育、托儿所教育、幼儿文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的研究。在所有的工作中,我对3岁前的教育事业情有独钟。所以,退休后,我把大部分精力投人到了自己最钟爱的事业中。       中国幼儿教育走过了一百年,幼儿教育实践和研究正在向儿童早期延伸,而我有幸较早地涉足这个领域。四十多年来,我深深感到,沉浸在早期儿童教育的世界里,在可爱的孩子们身边,能拥有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3岁前的孩子,主要交往对象是成人,他们非常喜欢和成人逗乐。拍拍孩子的小屁股,他会把屁股翘得高高的,让你再拍;摸摸孩子的小脸,他会把小脑袋凑过来,让你再摸。我还喜欢给孩子们变戏法,他们对这些难以“识破”的小秘密特别感兴趣。       我不但喜欢和孩子们玩,也喜欢观察孩子们的自发表现,从中更深刻地理解孩子。六七十年代的南师托儿所,崇尚自然,没有今日多彩的装饰,却拥有草坪、果树与鲜花。有了植物,就会引来小鸟、昆虫、爬虫……有的孩子发现蚂蚁搬家或蚯蚓钻泥就会蹲下来观察,发现一只小青蛙会激动得大叫,老师和其他孩子闻讯奔过来看;有的孩子很喜欢寻找大树下的知了洞,用树枝捣一捣小洞,然后用树叶把小洞堵起来;春天孩子们追蝴蝶,秋天孩子们追蜻蜓;清晨露水蒸发后,孩子们在草坪上自由地爬行打滚……记得有一次幼儿园飞来一只小麻雀,被老师捉住放在笼子里,让孩子们观察。小麻雀不停地叫,孩子们同情极了,都说小鸟想妈妈了,于是老师小心翼翼地放飞了小鸟,孩子们高兴得欢呼起来。这些弥足珍贵的生活记忆将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灵里,那瞬间的欢乐也化作永恒留给了我。       还记得那时的玩具供应远没有现在丰富,成品玩具少之又少,但大多数半制成品,留给孩子自主创造的空间比较大,那时候我们的主打玩具是南师幼教系老师研制出来的积砖。当时托儿所对面是一家理发店,孩子们就在这家店里理发,旁边还有一家食品店,夏天卖马头牌冰棒,孩子们经常自发地玩理发和卖冰棒的游戏,道具就是积砖。积砖在孩子们手里一会儿是理发店的肥皂,一会儿是梳子、剪刀。在卖冰棒游戏中,积砖又成了敲箱子的响木和冰棒。       尽管当时我们对孩子的了解很有限,所幸的是我们没有对孩子妄下定论,我们总是试图站在童心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记得有一次,老师在收玩具时,发现少了一些小积木,怎么也找不到。睡午觉时,老师轻轻掀开一个孩子的被子,发现了那些丢失的小积木,它们像一堆被收好的“果子”藏在床上,而这个孩子就像小松鼠似的躺在旁边睡得香香的,尽管他还不会解释自己的行为,可老师理解了他。那个时候,孩子们特别喜欢往风琴夹缝里扔玩具,我们就在风琴后面放一个箩筐,鼓励他们扔到箩筐里,以满足孩子们好奇、好动的需要。       八九十年代,我仍然常去托班观察,有一次老师和孩子做游戏,老师说:“鸟妈妈和小鸟飞来了,鸭妈妈和小鸭走来了,小鸡也来了……”老师的本意是让鸭妈妈帮助小鸡,可有一个孩子立即提问:“鸡妈妈呢?”我根据这一事例创编了游戏:“谁没有来?”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这几十年来,孩子们给了我太多精彩的素材,我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以新的理论反思、提升这些经验,先后编写出版了《托儿所教材教法》、《婴儿智能开发指南》、《温馨摇篮》、《婴儿教育活动设计》、《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等,将成果与同行和家长分享。       最近几年,我一直坚持去托班观察。幼儿园硬件更新很快,活动安排紧凑,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孩子们也很能干,但是孩子身上那些自然本真的表现却难以捕捉到了,不免有些遗憾。   做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朋友       我认为幼儿园保教老师是最细心、最耐心、最勤快、最有爱心的老师,尤其是托班老师,他们不但能把孩子的日常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还能蹲下来跟孩子面对面地说话,用肢体、动作与表情,把爱的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孩子。他们也善于和孩子“疯”,并且各有逗乐妙招。       有一位老师,我印象很深,她已经40多岁了,唱歌五音不全,却善于即兴歌表演。只要看见她头包一块毛巾,手提一只小篮,边唱边演“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小篮上菜场……”孩子们就高兴起来,一遍一遍地喊“再来”。说实话,她的歌实在不好听,却有制造幽默的极佳效果。孩子们的原则是追求快乐,与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孩子们能不快乐吗?与这样的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我能不快乐吗?       我也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传达给家长,和他们做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使我感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六十年代,家长都很忙,加班加点的情况特别多,上山下乡的父母也多。家长们很信任我们,把孩子连同衣服用品交给托儿所。小学生白天上学,晚上也寄宿到托儿所来。我们把给孩子洗头、洗澡、理发、换洗衣服被褥、剪指甲、看病、护理、隔离等一并包揽下来。传染病流行期间,整个托儿所都成了隔离区。我们年轻人都住在托儿所。当时的物资没有现在丰富,但国家对托幼机构有补助,孩子在托儿所比在家里吃得好,因此进托儿所个把月,孩子体重普遍增加。我们每学期都收到许多家长的表扬信,虽然工作紧张压力大,但感到十分充实。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有热情、有干劲,但最初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六十年代,我们托儿所从家具、玩教具到作息制度、教养内容都参看苏联专家编写的《三岁前集体教养》一书。这本书主要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指导,强调幼儿动作和语言的发展,而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书中指导教师在开学初,为使孩子尽早适应集体生活,分批招生。我们照办了,但在实践中却行不通。先入所的孩子已经不哭了,又被后入所的孩子引哭,我们不知道原因,也没有太多的对策,只能凭一股热情和一颗爱心对待哭闹的孩子。直至改革开放,依恋理论传入国内,才知道一岁半到两岁之间是幼儿依恋行为最强烈的时期,我们却在接受一岁半的孩子全托,这显然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现在看来,当时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使孩子离开父母,包括将托儿所变成隔离区,长时间地不准孩子回家,让这么小的孩子承受痛苦和压力,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但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每当有母亲问我,何时送孩子全托合适时,我总是告诉她们,三岁前的宝宝不宜全托,这段时间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孩子影响父母只是短短的几年,可对于孩子来说,其影响却是终身的。       在认识到依恋理论后,我就对14-24个月的孩子入所时的情绪变化进行了调查,提取了啼哭、跟人、乱跑、拒睡、拒吃、侵犯、呆坐、依物、随地大小便共9项情绪和行为表现,进行跟踪观察,探索减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策略。后来我的一名研究生又深入进行了安全感培养的研究。而我与民间合作者编写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托班用书》也已经问世。这些研究及理论成果,对保教人员在如何满足孩子情感需要、如何建构托班课程等方面是有帮助的。       而今,0-3岁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幼儿园的招生向前延伸,社区3岁前教育新模式—亲子园如雨后春笋,我感到无比振奋。这几年,我曾以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儿童少年潜能开发》“0--3岁儿童潜能开发”子课题组组长、总课题组亲子园顾问的身份,先后接触了一些亲子园老师、孩子与家长,我感到0-3岁教育还蕴藏着无尽的研究资源,还有许多的知识经验需要我们学习、整理和积累。而我永远不会割舍与孩子们的珍贵情结,只要社会需要,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将继续为中国早期教育的发展鞠躬尽瘁!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亲子活动:苹果宝宝圆又圆(12—18个月)

最新园所新闻

进入园所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