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大班观察记录大班音乐教案大班语言教案大班美术教案大班数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中班教案中班观察记录中班音乐教案中班语言教案中班美术教案中班数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小班教案小班观察记录小班音乐教案小班语言教案小班美术教案小班数学教案小班科学教案托班教案视频图库FLASHMP3安全教育论文语言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

科学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优秀论文

来源: 06abc.com 作者: bride 感谢 bride 上传 0人参与

     如何处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年来专家呼吁基础教育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相融合。当幼儿教育应该“崇尚天性,回归自然”的观点得到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后,该如何做,便成为从观念到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的是将“教育回归生活”落实到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一、由假设性的教育环境转变为真实性的教育环境。 
  假设性的环境,是指从教师的自身角度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出发,预先设计和投放的一种环境,让幼儿在这种人为的环境中操作。真实性的教育环境,是指从幼儿生活的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其主动根据问题,寻找操作材料,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由假设性的教育环境转变为真实性的教育环境呢?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应该让孩子在一种与真实环境等同或相似的教育环境中学习。亲历真实环境是引发幼儿主动提出问题的基础,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有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操作、体验、发现和创造,从而形成自身的经验。 
  以前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大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如何为达成教育目标服务,很少考虑幼儿的真实需要。教师常提供一个围绕教育目标的假设性环境,把每一个探索环节都设计得非常精密,将幼儿可能遇到的,而教师认为是超出其发展水平的“困难”排除,从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一致的目标。这样幼儿压力很大,往往被动。 
  要改变这些现状,我们应关注幼儿的需要,寻求以问题为核心的真实教育环境,如将科学实验室的各种器皿分置于班级科学发现区,当幼儿遇到问题需要时,能及时支持幼儿的探索。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必须善于“等待”,学会“赏识”,理解“试误”。“等待”是支持幼儿科学探索的有效策略。具有个体差异的幼儿,通过探索活动提升已有经验,是一个参差不齐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期望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同一环境刺激下,同时达成预设目标,所以需要教师适当的等待,让幼儿充分去假设、探究、验证、提升。“试误”是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必经的历程,所以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教师必须学会赏识,学会理解幼儿的失败,让幼儿在不断地“试误”中增强自信,获得发展。 
  二、由教师预设的工具材料转变为幼儿亲自筛选的工具材料。 
  教师预设的材料往往脱离幼儿的生活,而生活中的材料才是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会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正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追求的重要价值,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并没有生活在教师预设的环境中,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必然会思考如何借用生活中的工具来帮助自己。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发现和筛选材料,才能使这一过程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假设、思维和学习的过程。 
  过去我园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常常是围绕一个预定的问题,由教师绞尽脑汁预设一些可能有用的材料投放在课堂上,不但教师准备得很辛苦,而且课堂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不是材料单一,限制了幼儿发展,就是材料繁杂,让幼儿无从下手;不是材料浅显,对幼儿失去挑战,就是材料深奥,超过了幼儿的已有经验。这种由成人预设、浓缩、提炼材料的做法局限了幼儿的假设、探索、发现的空间,养成了幼儿的依赖思想,致使习惯于被动操作的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后无所适从。 
  因此,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自主决定使用来自于生活中的材料以及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材料是极有必要的;只有让幼儿亲历工具材料收集的过程,才能让幼儿直面真实的问题和挑战,才能让家长和教师更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使收集的材料更加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让每个孩子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都能“动”起来。 
  三、从集体教育为主的组织形式到一日生活各环节各领域渗透。 
  只有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作整体课程来对待,才能将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放到幼儿各领域的整体发展之中,只有让集体教育活动与自发探索活动互为补充,让科学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幼儿均衡和谐地发展。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很重视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往往满足于幼儿感兴趣了、动手操作了、获得愉快体验了,却忽视了偶发性、随机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把生活与课程割裂,错过了生活中可贵的教育契机。 
  要落实从集体活动为主的组织形式到一日生活各环节各领域渗透,一是在重视正规教育活动的同时把握随机教育。将科学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课内课外相互延伸、渗透,保证幼儿探索学习的时间。二是关注幼儿生活的寻常时刻,抓住一些常见现象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三是在强调动手操作活动的同时落实动脑操作。教师运用追问性提问、与幼儿抛接球式的思维碰撞、游戏伙伴式的介入参与、平行支架式的协助等,通过引发冲突,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多思考、更深入地操作。四是在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渗透式的科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有效利用。 
  四、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让幼儿亲历真实的探究过程。 
  亲历真实的情景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听见的会忘记,看见的能记住,只有做过的才能真正理解。让幼儿亲历真实探究过程,才能掌握认识世界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让幼儿亲历问题的发现过程、假设验证过程,分享交流过程。 
  让幼儿亲历问题的发现过程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这也为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让幼儿亲历假设验证的过程,是因为幼儿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心智发展源于操作,它必须通过动手操作和经验积累来获得发展。而让幼儿亲历分享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幼儿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分享的重要过程,有助于幼儿在互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 
  我园尝试从幼儿的角度,让幼儿亲历问题的发现的过程,引导他们去主动发现活动中、环境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和验证,从而推翻或者建构自己的新经验。给幼儿搭建一个知识经验的展示交流平台,给予其表达的机会,倾听中关注不同的办法,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梳理自己的思路,改善自己的操作方法,促进其在分析比较中思路得到拓展。 
  五、从封闭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利用转变为社区家庭综合资源的利用。 
  幼儿科学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内实施,还要打破幼儿园的围墙,使幼儿园与自然、社区、家庭等融合,形成幼儿科学教育的合力,从而扩大幼儿科学教育的空间,弥补幼儿园内部科学教育时空的局限。事实上,社区和家庭教育以其生活中教育的鲜明特点,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着极大的教育优势,若能把握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园为了能让幼儿在家庭、自然和社区等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一是不断拓展教育者的范围,让家长与教师一样有机会走人幼儿园,成为教师、玩伴和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二是充分利用幼儿周围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包括幼儿园附近的公园、郊外的树林、绿地、科学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海底世界、养鸡场等,这些环境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更能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提供帮助。我们还带幼儿走出去,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幼儿在与外部世界的不断接触中变得好奇、好问、好想、好动、好探索。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中班音乐教案:打喷嚏的小老鼠

最新园所新闻

进入园所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