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大班观察记录大班音乐教案大班语言教案大班美术教案大班数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中班教案中班观察记录中班音乐教案中班语言教案中班美术教案中班数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小班教案小班观察记录小班音乐教案小班语言教案小班美术教案小班数学教案小班科学教案托班教案视频图库FLASHMP3安全教育论文语言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

幼儿园科学活动“三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xinhe 感谢 xinhe 上传 0人参与

  《纲要》中指出,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实施应成为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种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教育价值。根据《纲要》的精神,笔者经过长期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三环教学法”。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 “三环教学法”的内涵 
  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每一项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基本经历了质疑假设——实践验证——结论应用三个阶段,这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幼儿园科学活动应该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幼儿从小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形成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三环教学法”是指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从问题入手——疑问猜想,从操作入手——探究发现,从经验入手——表达交流”的基本环节。 
  环节一:从问题入手——疑问猜想,即组织科学活动时要以幼儿的疑问和问题为核心和出发点,引导幼儿围绕问题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与假设,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爱动脑的科学习惯。 
  环节二:从操作入手——探究发现,即组织科学活动应充分让幼儿与材料互动,在操作中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环节三:从经验入手——表达交流,即组织科学活动时应充分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参与活动,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展示并与他人分享,培养幼儿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和交流的科学的情感态度。 
  由此可见,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渗透的。从三个环节的价值层面来看,问题是活动的核心,操作探究是实现活动目的的手段和桥梁,获得经验是活动的最终价值。三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呈同心圆状扩散,如下图所示: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三环教学法”的发展过程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三环教学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幼儿知识的获得,第二阶段关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第三阶段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建构型学习。具体而言: 
  第一阶段:关注幼儿知识的获得。由于受观念和经验所限,在研究初期,我们主要针对科学活动目标的制订和活动过程的设计进行研究,只关注幼儿在活动中会获得哪些知识。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组织活动,幼儿基本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获取相关知识,缺少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第二阶段:关注幼儿能力的发展。在关注幼儿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开始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能力的发展,调动幼儿已有知识和经验参与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思考等能力。教师开始注重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探究空间有限,没有关注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途径,幼儿缺少主动的学习过程。 
  第三阶段:关注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随着对科学活动的深入,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需要和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组织活动,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以及幼儿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取知识经验,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究、表达,帮助幼儿提炼、整合和分享经验,使幼儿乐学、会学、会用,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发展。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三环教学法”的具体实践 
  (一)从问题入手——疑问猜想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电池作用大》(第一环节) 
  活动开始前教师准备了很多需要使用电池的电动玩具和小日用品:有的是安装好电池,有的没装电池,有的电池安装不正确,有的电池没有电,还有的电池型号不符。教师鼓励幼儿去玩,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有的电动玩具不会动?”“为什么有的装了电池也不动?”教师把问题收集起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提出猜想:“这个玩具没有电池,当然不会动,装上电池就行了。”“这个玩具有电池也不动,是不是坏了?”“肯定是电池没电了,不信换个电池试试。”“这个电池小了,换个大的就可以了。”……幼儿的猜想、争论为他们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提供了思路。 
  案例分析: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疑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契机,也是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兴趣行为,支持、顺应幼儿在生活中产生的疑问和问题生成科学活动内容,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在组织预设的科学活动时,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或创设能引发幼儿问题和思考的情境,鼓励幼儿质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参与讨论、推理,大胆提出假设和猜想。 
  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以下内容:首先,为幼儿创设的情境或提供的材料要符合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易于引发幼儿产生问题和探究行为。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倾听幼儿的问题和谈论,询问幼儿的意图,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和引导。最后,当幼儿提出假设猜想时,不要急于给予正确与否的评价,要善于把问题转给幼儿,鼓励幼儿大胆思考,继续探究,寻找答案。 

  (二)从操作入手——探究发现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电池作用大》(第二环节) 
  在幼儿操作材料产生疑问,结合经验进行猜想后,教师继续提供各种电池,鼓励幼儿针对问题和假设继续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在操作中,部分幼儿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非常高兴地向老师和同伴展示:“我的玩具会动了。”教师及时引导:“你是怎么让它动起来的?”鼓励幼儿向大家描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有的幼儿又遇到新的问题:“老师,我装上了电池,玩具也不动。”教师鼓励幼儿:“你再想想办法,重新装一次试试,你肯定能行。”同时提出倡议:“谁想来和他一起想办法?”有几名男孩自告奋勇,他们组成一个小组进行研究,终于解决了问题,高兴地向老师汇报:“老师,电池装得不对,应该头对着加号的一边。”“为什么要这样装,加号和减号表示什么意思?”教师的问题又引发幼儿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究。 
  案例分析:当幼儿产生问题,提出对问题猜想后,需要运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等探究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获得有关事物的经验。这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主体部分,也是幼儿内部知识建构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需要动作的帮助。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把目标和内容物化为幼儿可操作的材料,先让幼儿动手操作,充分与材料互动,从获得初步的感性经验开始,产生新的问题和疑问,引发对物质和事物的探究兴趣。 
  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首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丰富、有层次性,可以不断引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和继续探究的兴趣。其次,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自由和空间,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但也要适时介入,教给幼儿正确的科学方法。幼儿出现失误或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查找原因,尝试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次,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合作探究,鼓励幼儿交流表达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与经验。 

  (三)从经验入手——表达交流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电池作用大》(第三环节) 
  幼儿通过操作探究,对电池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引导幼儿小结交流:“告诉大家你在玩玩具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电池都有什么样的?”“如何正确使用、安装电池?”在幼儿积极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是使用电池的?使用什么样的电池?”“电池用完后应该怎样处理?”幼儿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的共享,知道了废电池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生了环保意识。 
  案例分析:幼儿获得新知识经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新的感知刺激与原有知识经验不断碰撞、整合、提炼的过程。因此,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应是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幼儿对客观事物原有的认识和经验不断强化或调整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可以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以便及时调整自身教学行为;还可以激活幼儿已有的经验,充分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参与活动,使教师提供的新知识与幼儿原有知识经验有机结合,内化为幼儿的新的知识经验。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也会产生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的倾向和愿望。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新的知识经验。作为分享者的幼儿,会努力说明自己的观点、方法和结果,同时还可以在交流中获得自我价值感;作为听众的幼儿,可以了解同伴的经验,发现同伴看问题的角度。幼儿的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整合、分享,甚至会产生新的探究兴趣。幼儿的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主要是语言,但也可以采用绘画记录和符号记录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指导时应当关注以下问题:首先,为幼儿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支持幼儿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新发现。其次,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合作探究,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最后,引导帮助幼儿及时整理或记录操作的结果和新发现,以图表或绘画的形式记录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帮助幼儿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科学活动 “三环教学法”各个环节是互相融合,不能脱节的,在应用中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多采用游戏和直观形象教学,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陈国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美术教研组学期管理计划

最新园所新闻

进入园所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