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大班观察记录大班音乐教案大班语言教案大班美术教案大班数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中班教案中班观察记录中班音乐教案中班语言教案中班美术教案中班数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小班教案小班观察记录小班音乐教案小班语言教案小班美术教案小班数学教案小班科学教案托班教案视频图库FLASHMP3安全教育论文语言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

幼儿教育活动中材料使用不当会影响科学活动效果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hanhu 感谢 shanhu 上传 0人参与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是幼儿不可或缺的探究对象。幼儿科学活动强调“让材料说话,让环境和材料引领幼儿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产生相互作用。但在具体活动中,我们却常见有教师因材料选择与使用不当而影响科学活动效果的情况。
一、选择与使用材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操作材料选择不典型,缺乏结构性
材料的结构性是材料所具有的特征,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可探索性和可利用性,在材料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材料结构的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幼儿的探索、发现、创造和获得各种有关的经验。而在具体活动中,常有教师因对活动主题把握不准,造成选材不当的现象。如大班幼儿“玩磁铁”活动中,重点已不再是发现磁铁的磁性,而是要通过操作,发现磁铁不同部位磁性强度不一样的现象。但由于教师给幼儿提供的磁铁不是条形的,使得活动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材料准备不丰富,不能满足探索需要
在一些活动中,因教师提供的材料在种类、数量上的不足,不能支持幼儿的充分操作与探索,从而影响活动效果。如中班“好玩的石头”活动中,由于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仅有鹅卵石,每人不足两个,这样单调、贫乏的材料,怎能让幼儿体验到石头的丰富多样与好玩?
(三)材料过多,容易分散幼儿注意,干扰操作
材料并不是越多就越好,而应根据活动主题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适量的材料,以满足操作需要。如中班活动“哪些东西易吸水”中,教师给幼儿拿出了十多种需要探索的材料,如此多的材料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中班幼儿无法在一次活动中一一尝试,造成幼儿因无法完成任务,只沉浸在简单玩水的快乐中,忽略了需要探索的主题。
(四)材料摆放位置不当
材料的摆放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及活动效果的达成。如中班“让蛋宝宝浮起来”的活动中,教师将盐、糖、沙子三种材料都放在同一张桌子上,容易造成材料混杂,幼儿无法判断究竟是什么材料加在水中帮助蛋宝宝浮起来的,使活动未达到教育目的。
(五)材料呈现方式与时机设计不当
材料选对了,但若投放时机不当,一样达不到理想效果,有时反而会对活动产生干扰。如在大班“神奇的纸杯”活动中,教师正组织幼儿围坐一起讨论时,配班教师突然在幼儿身后放置纸杯,引起了幼儿的好奇,他们纷纷转头看后面的老师在十什么,而将注意力转移到背后放的纸杯上去了,影响了讨论环节的效果。
(六)材料的安全、卫生问题
幼儿操作的材料应确保安全与卫生,但在活动中,我们也常遇见有考虑不周的现象。如大班活动“神奇的纸杯”,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幼儿自己给纸杯涂蜡。教师未做任何示范就让幼儿自己用烧融的蜡给纸杯涂蜡,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又如中班活动“自制泡泡水”,教师提供给幼儿吹泡泡的管子很粗,幼儿操作时,教师未交代怎样使用管子才不会将泡泡水吸进嘴里,这也存在卫生问题。
二、选择与使用材料不当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知识的局限
对材料的认知相对缺乏。比如,对磁铁的认识,许多教师在自己原有认知中也只了解磁铁磁性,其他更深入的知识自己也模糊。活动设计中,如果缺乏对活动主题深入的分析,就很难找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这一主题活动中的难点、重点,在选择与提供操作材料时,就容易造成材料缺乏合理性的问题。
(二)教师能力的欠缺
对活动主题分析把握不准。教师对幼儿科学活动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各年龄层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水平缺乏了解,就容易出现对活动主题理解肤浅,对难点、重点的分析把握不准。如大班幼儿玩“沉浮”游戏,不仅是让幼儿发现哪些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还要让幼儿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或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教师自己若对活动主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准备材料时,就很难有准确的定位。
(三)教师经验的不足
教育活动组织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有些教师对材料能够支持幼儿的科学学习有充分的认识,在活动设计过程中,也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做了精心的安排。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材料投后放产生的活动状况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出现了材料投放与使用不当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经验。
(四)教师认识的偏差
有些教师一方面对通过材料引领幼儿学习认识不够。教师由于对幼儿科学活动的本质及根本目标理解不深,忽视了材料在幼儿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造成材料准备的随意性,使幼儿不能通过材料的操作获得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认为材料准备越多越好,殊不知过多过杂的材料有时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操作,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达不到获得初步科学概念的目的。
(五)教师安全、卫生意识不强
幼儿操作的材料应尽量注意安全与卫生,只有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些教师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未将其落实到自身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造成具体活动中常有安全、卫生的隐患。
三、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与使用材料
(一)增长教师的知识
在准备活动时,教师首先要认真查阅资料,弄清活动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及核心概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要,设计如何帮助幼儿围绕知识点与核心概念开展探索,积累有关经验。如大班“磁铁”活动,教师要认识到这个主题活动幼儿已在小班、中班玩过,到了大班再玩磁铁,其探索重点应在“幼儿原有对磁铁吸铁性认识”的基础上,将其定位在:“通过玩磁铁,发现磁铁两极与中间吸铁强度不一样”这个点上。这样,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就要选择条形或U形磁铁,以支持幼儿进行探索。
(二)丰富教师的经验
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及上示范课,让青年教师经常性地组织研讨课,就其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材料选择与使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帮助青年教师积累经验。针对教师在中班“让蛋宝宝浮起来”活动中出现的材料呈现方式问题,通过研讨大家明确了以下认识。
1.材料摆放要方便幼儿操作,并能支持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应经验。
“让蛋宝宝浮起来”是要让幼儿通过尝试在水中加盐、糖或沙子,发现哪种材料加进水中能加大水的比重,最终让蛋从水底浮起来,因此,三种材料摆放时要相对分开,每种材料放一桌,让幼儿选择到不同的桌边去操作。这样,可避免幼儿将各种材料混放一起,而分不清究竟是哪种材料加进水里让蛋浮起来的。
2.在有教师指导的探索活动中,提倡材料分层次投放。
分层次投放的意义在于根据幼儿探索问题的进展情况分批分层地及时增加材料,以使材料能真正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如“让蛋宝宝浮起来”的活动,教师第一次呈现“蛋沉入水底”的现象;然后出示盐、糖、沙子及其他辅助操作材料:杯子、水、鹌鹑蛋、勺子、筷子等,让幼儿观察并猜测什么东西加进水中才能使蛋浮起来,并让幼儿选择到自己认为可以帮助蛋从水中浮起来的相应材料区角去操作验证;最后教师只出示盐一种材料,让幼儿探索到底加多少盐才能让蛋从水底浮起来。这样分层次呈现材料的方式,能引导幼儿层层深入地探究,获取有益经验。
(三)提高教师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牢同树立“让材料引领幼儿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正在发展,逻辑思维刚刚萌芽”有深刻的理解,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科学概念,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有深入的认识,才能理解材料对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将为幼儿科学学习精心准备材料落实到教育行为中去。
第二,教师要增加安全、卫生意识。当幼儿操作的材料有安全隐患时,如大班“神奇的纸杯”活动中需要幼儿进行涂蜡试验,体验蜡对纸的保护作用。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教师必须在操作前进行讲解演示,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让幼儿掌握避免危险的方法,以确保安全。又如中班“自制泡泡水”活动,幼儿使用吸管检验自己调的泡泡水是否能吹出泡泡,为避免幼儿因操作不当,可能将泡泡水吸进口中的卫生隐患,同样在使用材料前,教师需交代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以避免问题出现。
综上所述,科学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活动中要遵循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原则,重视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注意围绕主题内容与目标,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适宜地投放材料和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充分发挥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价值。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从无意识到习惯-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最新园所新闻

进入园所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