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式”课程理念与课程管理
课程的真正生长点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由幼儿园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和讨论。课程建设的这种民主决策精神与开发行为,被国外称之为“草根式”参与。“草根式”课程理念主张国家要赋予学校课程决策自主权,从改革上、措施上给予学校以弹性空间,学校则一方面要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或建设的权利和责任,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知能,另一方面,也要赋予家长、社区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与机会。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是课程建设的“根”。这是“草根式”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只有在学校这块土壤中播下改革的种子,改革才会生长和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教师是和孩子直接交往和亲密接触的人,教师最了解孩子具体的、特定的需要;教师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建议,通过参与课程决策过程,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改,并在行动上自觉进行研究与实践。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建设特征和“参与性、专业自主性、民主决策性”等课程管理研究特点,给我园管理带来了新变化。 一、建立课程项目实践研究群体 借鉴“草根式”理念,我园首先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过去的科层式“金字塔”形状向“组织分权”管理方式转化,将管理重心下移。积极探索将园长与教师团队、教师团队与教师个体之间决策权力和职责下放,形成职责再分配过程,使教师获得课程决策权和实施经验,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为了避免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的课程决策带来的课程实施整齐划一的弊端,我们自下而上地根据教师的经验、特点和个人兴趣,采用自行报名方式,成立了课程专题研究团队——“项目小组”,每一“项目小组”在组长带领下,通过共同设计项目计划、共同开展课程实践、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评估,来开展课改实践。 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制定课程计划,编写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实施方式、评估要求,然后由项目小组带着问题进行实践,以连环跟进、问题驱动、研讨等形式,完善课程方案,调整课程计划,决策课程实施内容与形式。将课程决策理念转变为鲜活的实践,建构教师团体及教师个体自身的创意和创造力自律自主驱动的主体意识,改变了教师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课程决策方式,形成“自下而上”的以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受教育者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 在课程决策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递进式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反思、专家引领和骨干示范等方法,通过“个体设计—互动对话—分析调整—现场观摩—互动对话—形成课例’的环节,对课程实施的内容、方法、原则、评价等进行重新调整或选择,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操作性、合作性、分享性实践操作载体——“共享课例”。 我园的“共享课例”以某一主题为引领,划出学习、阅读、生活、游戏、资源、环境、材料等板块,每一板块均列出与主题有关的活动目标、内容、途径、策略与方法,有相关集体活动和个别化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考虑到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限制,共享课例中还专门列出由骨干教师撰写的设计意图、教学建议和课后反思,供大家学习、借鉴和研究。共享课例用开放、滚动的形式,将课程的40%空间留给教师自由发挥,使教师的课程实践经验得以及时补充进课例中。 课程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面临着课程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课程决策内容进行再判断和选择。这期间,园长与教师团队在课程项目实践中的关系是:前者是导向、服务和激励,后者是开放、对话和重构。园长帮助教师团队明确课程选择方向,引领教师基于新课程的“研究性”“生成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班级层面上边进行教育活动、边进行课程决策,激励教师在课程活动的实际情景中自主、灵活地决定和开发课程。 而教师团队通过彼此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研讨氛围,在对话交流中重构课程知识结构和课程实践体系。园长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教师团队和教师个体较大的自主权。 二、 完善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 在管理权力重心下移直至面向问题的课程专题项目研究群体的情况下,园长管理重点是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课程实践生态环境和学识氛围,创造一个智慧共享的条件。因此,我园在课程管理中建立了柔性化的矩阵结构。矩阵结构是一种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既讲分工又讲协作,将集权化与分权化结合起来的、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组织结构。(如图所示)
在课程实践研究的矩阵组织结构中,纵向为领导层面的信息流,横向为教师研究层面的信息流。纵向的领导信息流方向一方面体现为管理的方向及其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支持和服务功能,努力为课程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为那些面向问题的课程专题项目研究组创造研究平台;横向的研究信息流则主要围绕课程开发实施的目标,有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从事课程实践创新和课程发展。它是从面向问题课程专题项目组作为课程实践创新活动的基本细胞或单元,事实上是一个课程研究实践共同体。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拥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点,共同致力于能解决一组问题并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课程。 三、落实草根式课程组织运作的基本策略 建立矩型组织结构只是管理的起始阶段,我们设计了相关策略保证其有序运作。 (一)目的导向策略 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管理根本目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建构和形成具有我园特点的、适合孩子发展的幼儿园课程体系。第二,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实现幼儿园的课程创新,形成幼儿园办园特色。 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在编制课程的深度、广度上既考虑到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又考虑到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发展,使现实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等矛盾在课程中得到妥善处理;设置多样化课程,赋予幼儿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推行课程管理过程中始终倡导教师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让其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从而改变教师只是规定课程的执行者角色,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 再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满足幼儿园发展、教师发展和幼儿发展所需的园本课程,形成幼儿园办园特色。 (二)原则运行策略 “自下而上”的课程实施方式是在协调、优化和整合幼儿园课程关系的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班级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合理开发。 1.以幼儿发展为本原则 课程是幼儿发展的载体,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是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将浦南幼儿园原有的早期阅读课程与二期课改共同性课程相融合,开发并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适合不同孩子多方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同时,根据“幼儿发展”这一原则,在课程编制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幼儿的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使现实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等矛盾在课程中得到妥善处理,以此体现浦南的课程为每个孩子提供开发个性、潜能的天地,使浦南的每个孩子“能说会道、能想会做,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为其一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权利分享,责权统一原则 “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是我园课程权利的一次再分配,是充分给予每一位教师课程决策的权力,同时也相应地给教师加了一份责任。幼儿园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又有自身的园本特色课程的实施方案,因此,我园建立了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 第一,明确“标准”。课程管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关注教育对象、关注活动反思,教师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做到三反思,把标准溶化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而使标准成为教师“有的放矢”地践行课改,真正把课改标准落到实处。 第二,开展园本教研。将教育研究重心下移到每一位教师,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我们在教研组中研究“课程均衡性与特色性”,并通过专题项目小组予以具体的实践研讨。这一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既解决了教师观念层面的问题,又解决了教师实际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 3.合理均衡原则 新课程与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方面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管理过程中,我们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园本性与科学性”、“创新性与法规性”,坚持“合理均衡”原则,充分体现各类课程对幼儿发展的综合价值。 4.丰富资源原则 我们立足于本园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园内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努力把蕴藏于教师、家长社区中的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转化为服务方式,提高使用效率。在合理利用基础上注重开发园外课程资源,重视实践积累。注重发挥家长、社会资源的作用,我们的幼儿园网站成了家园互通的桥梁;社会教育实践基地成了幼儿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窗口。 (三)组织保障策略 幼儿园课程管理需给予人员、组织、设备与经费、制度等方面的组织保障。 1.人员定位。幼儿园课程管理涉及到园长、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园长是主要决策者和责任人,中层管理人员承担幼儿园课程管理、常规工作,包括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组织、安排、指导、协调等工作。我园充分调动师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家长及社区人员有课程管理的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幼儿园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2.组织保证。幼儿园设立由园长、各部主任、教师代表、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员参加的“园课程管理审议小组”,负责审议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决策。 3.设备和经费支持。幼儿园加强活动室、图书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幼儿园还设立专项资金,主要应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4.制度保障。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基本制度可以包括: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及激励制度等。幼儿园各类人员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以上的四方面构成了我园课程管理的保障系统,保证课程管理的有序运作。 “草根式”课程理念与课程管理带来的效益是: 1.相应决策权下放,实行了集权与分权较优的结合,有了直接对项目负责的人和团队;能够以项目为导向,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克服职能部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 2.形成课程实践与开发的生态化环境和课程整合、共生的氛围,建立多种项目,有效运作的格局。 3.推动课程研究发展的开放型。各项目组之间的边界变得灵活和松散,减少管理权利对项目组织交流的阻隔,使得研究流活跃,管理流顺畅。 4.提高课程实践创新的绩效。灵活、弹性、自主的组织结构,能使课程实践创新活动保持一种高效状态,使项目研究组能始终聚焦课程问题,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研究,而不要一些其它因素所干扰。 我们认为:课程实践与开发是一类创造性活动,急功近利和命令式的管理是无济于事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学习实践研究氛围和自由、宽松的环境这种课程建设才能显现生命活力。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手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