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前教育网首页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录 | 会员中心 | 帮助中心
幼教招聘  |  学前商城  |  幼师培训  |  专题导航  |  资源下载  |  幼教新闻  |  幼教联盟  
幼师培训首页 >   推荐课程 | 课程分类 | 专家团队 | 精彩回顾
 
首页 > 课程分类 > 奥尔夫音乐 > 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瞻望

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瞻望

来源: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 作者:李晓楠 发布时间:2008/10/27 14:59:00 浏览:[3965]

在我国,曾学过或接受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的人,有很多会有这样的想法:“奥尔夫音乐教育虽好,却不够实用,不被社会认可”、“奥尔夫音乐教育没有什么市场,知道的人太少,没什么人愿意接受”、“奥尔夫音乐教育太难,一般人学不会,而且只适用于幼儿园,没啥前途”,甚至有些偏激的人会说:“我算是上了奥尔夫的当了,花了那么多钱去学,却根本用不上”……

这么多的抱怨和不满,是不是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无是处,根本不适合在中国的土壤生根发芽,应该是一种形同鸡肋的东西?

我看未必!

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指责,总的来说可以规类为以下几点:

一、奥尔夫是“闹尔夫”,只是带着小孩子玩,分毫也学不到什么知识;

二、奥尔夫过时了,是一种不适合中国的音乐教育;

三、奥尔夫太难学,一般人学不会;

四、奥尔夫不被社会认可,没有市场。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观点逐一进行分析,看它们是否正确。

一、驳“奥尔夫是‘闹尔夫’”

首先来看看第一种反对观点:奥尔夫是“闹尔夫”,它教不会学生什么知识。

这是最早出现在音乐教育界对奥尔夫音乐教育进行批评的一种观点,它的产生可以溯源到奥尔夫音乐教育刚被廖乃雄教授引入我国时期,即八十年代初。

据我所知,这种观点的产生是具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当时奥尔夫音乐教育刚刚传入我国,由于其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和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立刻受到国内很多音乐教育人的追捧。然而正如廖乃雄教授在文章所说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只抓住其形而失其神,只学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各种手段,却忘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中心是“原本的音乐”,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音乐教育。因此虽顾全了奥尔夫的有趣,却失去了它的教育本质,变得只是蹦跳玩乐,似乎没有什么教育作用了,从而被那些不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人戏称为“闹尔夫”。

可是,真正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虽然它也讲究手段,讲究寓教于乐,但它更讲究深入浅出,将一些很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傻瓜化,就如同小孩子们玩的积木,假设那些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一个个已经搭建好的造型,那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将这些造型拆散成一块块各种形状的积木,再引导学生们利用这些积木拼回原样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是一个引导者,真正搭拼积木的是学生本身,他们在这种“拼积木”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探索与创造,以及这“成品造型”——要教授的知识;另外,在“拼积木”的过程中,常常有很多需要学生们通力合作的部分,这就使学生们学会了了分工、配合、交往、交流和自我定位。

奥尔夫是一种因材施教的音乐教育,它讲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的喜好进行教学安排,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心理特征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并非无视学生年龄,统一的使用蹦跳游戏的手段。对于大年龄的学生乃至成人培训,是会采取更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手段的。

由此看来,那种“奥尔夫音乐教育教不会学生什么知识”的观点不攻自破——它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们固有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二、驳“奥尔夫过时了,它不符合中国国情”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反对观点:奥尔夫过时了,它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这种观点,我们应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待,即1.奥尔夫过时了;2.奥尔夫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观点的第一个部分:“奥尔夫过时了”

这种论调其实也是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产生于二十世纪初,距今已接近一百年,若是按照目前流行歌曲平均寿命不超过1年的方法计算,那确实早已陈腐不堪,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可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不是流行歌曲,所以它是不能拿流行歌曲的判定标准来衡量。

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判定一个事物是不是过时呢?我觉得,判定一个事物是否过时的标准应该是它是否与该时代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如其精髓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则它是时尚的;反之则是落后的。

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应属方兴未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

何谓后现代主义?

说的通俗点,就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新思想的集合。

那么什么又是现代主义呢?

根据后现代主义的总结,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为:①提倡二元论,认为事物都是只有对错之分的,判定事物对错也只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任何事物的对错判定都应该是统一的、标准化公式化的,即源于西方中心论的是非观和审美观。②提倡所谓的精英主义,它表现在教育上,是一种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只是像机械流水线作业一样,希望“加工”出一批“精英”产品,它对于符合“加工”标准的学生给予升级,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一律淘汰,最后只留下那些所谓的精英,它对于学生们做事情,要求整齐划一,一切按照规定标准进行。③提倡追求效率,在教学上,如果要追求最快的教学效率,那一定是单独使用讲授法,因为这样老师对学生的传送速率最快,并且可以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只需要灌就可以了,它要求学生只要被动的接受,最快速的掌握前人所有的经验和所谓的真理。因此,现代主义教育多是一种严肃的教育,形而上的教育,灭绝人天性的教育。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反对现代主义思想的集合,相对于现代主义,其主要思想是:①提出多元论,要求打破那种固有的中心,提倡尊重所有民族的文化。②提出尊重人性的发展,它表现在教育上,是要求提倡学生的个性培养,要求因材施教,不要求学生的整齐划一,但要有创造性。③提出平等,这点应该是尊重人性和尊重所有民族的文化的延伸,相对于现代主义的精英教育,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平民教育”,它要求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对于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并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应该是自己在课堂中学会知识,它不强求学生掌握多少多少知识,而要求学生自己探索,要保持一种好奇心,培养钻研精神,不盲从真理。④提出综合性,强调创造性,在教学上,它要求教师上课不能局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不应只局限于本学科的范畴,知识与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隔离开来的,而应是互相联系的;它还强调创造是发展的源泉,教师在上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后现代主义教育一般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不是很严肃,却比较有趣味,是一种通俗的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在于创造性和综合性,其中心在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它将音乐、舞蹈、戏剧、语言及视觉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讲究因材施教,一切从本土出发,认为音乐是人的一种本能,教师的意义就是把这种本能诱导出来。这些都完全符合后现代主义的要求,符合现阶段世界的主流思想。

所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仅“不过时”,而且是一种“时尚”的音乐教育。

“虽然奥尔夫不过时,可是它却未必符合中国的国情。”下面我们将来看看这第二种反对观点的第二个部分。

没错,时尚的未必是最适合的,好比法国时装节的时尚服装,虽在T台上眩目多彩,却在生活中很难穿着,尤其在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

那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党的政治纲领告诉我们: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说:要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创造力是活力的核心内容”。

创造力、即兴性的培养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之一,而且奥尔夫音乐教育要求立足于本国的土壤,要求因材施教,提倡从学生出发,提倡探索和实践。

由此看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也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要求——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所以那种指责奥尔夫过时了,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三、驳“奥尔夫音乐教育太难学”

我们再看看第三种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指责:奥尔夫音乐教育太难学。

对于这样的指责,我们应该先假想这样一个例子:

有位同志,他从小苦练小提琴,练了十几年,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刻,演奏技艺也十分高超,那些八九级乃至十级的曲子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都可以轻松优美的演奏下来。可是有一天,他的领导扔给他一首大型声乐套曲,对他说:“某某同志,来,把这个曲子唱下来,明天上台演出。”他分辩道:“领导,我的专业是小提琴,不是声乐,这个曲子我唱不了。”可是他的领导却说:“你不是学音乐的吗?唱歌这么简单的事,是你的本行啊,应该很轻松的,不要找借口了,明天上台演出。”说完还自言自语道:“真是绣花枕头一个,还从小学音乐的呢!”我们来想象一下这个人当时的表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在同样,一个同志,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音乐教育,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什么是创造性,某一天,他稍微接受了一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培训,他的领导就想让他开始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课程了,他说奥尔夫教育他上不了,他的领导却说:“你搞教育搞这么多年了,这不都是音乐教育吗?”理所当然,他要说奥尔夫音乐教育真难学,

小提琴和声乐同属于音乐范畴,可它们之间却天差地别——一个小提琴专业的人很难歌唱好一首声乐歌曲,一个声乐专业的人也很难用小提琴演奏出一首比较复杂曲子。

我们再来看看奥尔夫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别吧。

所谓传统音乐教育,归根究底应该上溯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当时“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拥护教育、音乐改革的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积极开展的新型学校唱歌的经验、方法和学习西洋音乐知识技能,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后来,随着“学堂乐歌”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学校教育逐步替代了中国传统私塾式教育,西方音乐体系逐步替代了被认为腐朽堕落的中国音乐体系,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也逐渐变成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教育。

这种传统音乐教育实际是一种纯学科性的音乐教育,一种现代主义性质的音乐教育,它讲究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传授学生最多的知识。这种教育的精髓是所谓的“精英”体制,就是如前文所说的,通过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和逐层筛选的方法教授出一批精英人才。可是由于其追求效益的本质,很容易使其误导至单纯的灌输,变成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而不是为了培育人才而传授知识;再加上它的那种源于西方中心论的是非观和审美观,很容易让学生变得只知道被动的接受知识,囫囵吞枣,多学而不求甚解,乃至不懂得思考,丧失主动判断是非得能力,变得不懂得创造,只会在前人基础上原地踏步。

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提倡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它讲究要立足本国土壤,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中心,提倡创造力的培养,讲究课程要具有综合性。它是一种针对所有人的教育,它很少明确的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进行尝试,用自己的探索来学习到各种知识。

也许会有朋友说:“你这种纯理论性的东西看起来就让人头晕脑胀,而且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你还不如发几个传统音乐教育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课例,让我们对比一下,这样反而更直观。”好的,我下面就发一组关于传统音乐教育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课例。

这组课例,讲的都是和声上,正三和弦及其应用,针对的年龄段都是3-6岁的幼儿:

在传统音乐教育里,正三和弦的教学最早也得是初中乃至高中才能接触,如果让它针对3-6岁的幼儿,估计或者这个教师会强调:“不行,这些孩子年龄太小根本不适合进行和声教学,也根本无法掌握正三和弦”,或者会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只是生搬照套他原来的那套和声理论,最多是将和声难度降低一些,接触过幼儿教育的可能会再加上一些形象化的手段。他应该会这样上: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上的内容是:正三和弦。”

“那么什么是正三和弦呢?大家看,老师把C,E,G这3个音堆成一排(将道具C,E,G垒在一起,或者在黑板上画),然后一起弹下去(在钢琴上演奏一遍),就构成了一个和弦,这个和弦听起来怎么样?”(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对,这个和弦听起来明亮,很舒服,大家看,这个和弦是什么音在最底下啊?由几个音构成的啊”(学生回答C,三个)

“对这个和弦是C在最底下,而且它只有三个音构成,所以它是C大调的主三和弦,我们标记T。我们再看看这个和弦(放置道具G,B,D或者在黑板画,并弹奏),这个和弦是谁在最底下啊?”(学生回答G)

“对,是G在最底下,所以这个和弦是G大调的主三和弦,也是C大调的属三和弦,我们标记D。它听起来也是很明亮、很舒服的、暖洋洋的。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和弦(放置道具F,A,C或者在黑板画,并弹奏),它也是很明亮的,并且F在最底下,所以它是F大调的主和弦,也是C大调的下属和弦,我们标记S。”

(弹奏C大调Ⅰ、Ⅱ、Ⅲ、Ⅳ、Ⅴ、Ⅵ、Ⅶ和弦,分别问学生)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些和弦什么感觉?”(学生依次回答)

“对了,你们听到这些T,D,S和弦,都是明亮的,其他和弦要不是黯淡的,要不是紧张的,所以我们把这三个明亮的和弦叫做正三和弦,其他的叫做副三和弦。这些正三和弦是一个曲子里的骨架,是最重要的部分,大家想想,人要是没有骨头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倒掉”,“瘫掉”)

“小朋友们说的很对,人不能没有骨架,所以一个曲子里也不能没有正三和弦。如果曲子没有正三和弦它可能会是这样的(演奏一段有正三和弦的曲子,再把它正三和弦都改成副三和弦)。是不是觉得曲子很别扭”(学生回答“是”)

课程大体上这样就结束,可是上完课后,孩子们记得些什么呢?

回家,父母问孩子:“你们今天学啥了?”聪明点的小朋友可能会说:“学正三和弦。”可是要再问学生,哪个是正三和弦,哪个是副三和弦,可能他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最多在纸上画:C,E,G;F,A,C;G,B,D就是正三和弦,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吗?而且在课堂上,对3-6岁的幼儿讲授这么枯燥的东西,相信绝大多数孩子会很没兴趣,不给课堂捣乱,能安静讲这堂课上下来,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还指望他们能掌握多少知识?

在这个课例里,我们可以发现:①传统音乐教育的精英主义思想:它从根本上就没考虑让所有的孩子都掌握正三和弦,只希望一部分聪明的孩子能掌握,这样他们就是精英,是可以升级继续深造的;②传统音乐教育追求效率的思想,从整堂课来看,它除了讲授和提问,几乎没使用其他的教育手段,而且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问题,只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只要教师把知识灌出去了,就算完事,学生只需要记住这些理论就可以,根本不用动脑思考,更别说让学生进行创造了。

我们再看看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怎样教正三和弦的。在05,06暑期奥尔夫协会主办的培训中,德国专家Wolfgang•Schmitz老师的课程中,他是这样教的:

课前用红绿蓝三色圆点贴纸将音条乐器贴成:C,E,G,e,c1为绿色,D,B,d,g,b为蓝色,F,A,c,f,a为红色。

上课了,首先取出3色的道具,对学生说,我伸出什么颜色的道具,你们就敲那个颜色的音条(条件够,就一个学生一个琴,不够可以2个人一个琴,或者分组轮流来)。他指挥几次,然后换学生来拿道具指挥演奏。

接下来,他取出3色纸板放在地上,对学生说,我站在哪个颜色上,你们就敲哪个颜色的音条。这次,他开始唱歌了(无歌词,只是将旋律用“BANG”或者“QIA”等象声词演唱),并根据旋律站不同颜色(实际绿色代表T和弦,蓝色代表D和弦,红色代表S和弦,也就是音乐的正三和弦),让学生跟着他站的颜色敲。几次之后,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跟着他的旋律哼唱的时候,他让学生自己唱,自己敲,他只是在学生想不起来的时候加以提醒(可能是歌,也可能是颜色),等到学生熟练掌握的时候,他再开始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不同的乐句用不同的乐器,注意铺垫)。配合熟练以后,再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不同乐句,不同样式的动作,可以学生自己编)。最后进行合作演出。

他这个课例很好的将歌曲、和声、乐器演奏、舞蹈等编汇成一个演出节目,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学生上过这个课,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正三和弦的定义,但是他拿到一个曲子,却能自己给它进行正三和弦的编配,并且,在学正三和弦的过程中,还学会了乐句的感受及乐器、舞蹈的演出,会使他们觉得非常有趣,很有成就感;他的课,在中间不时让学生在规则内即兴发挥、创造,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兴趣也更牢固。

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看出:①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所有人的教育”思想,在整个课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是音乐的演奏者和参与者,没有一个是以旁观的角度看课的;②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特点,在整个课例中,课程不仅涉及了正三和弦和乐句等音乐知识,还包括了乐器演奏,舞蹈表演,指挥,创造等多方面内容,在教学手段上,也并非单独的讲授,而是多重教学方法的结合;③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从学生出发思想:整个课例是完全按照3-6岁孩子的年龄特征进行的,所有环节的设计,都是3-6岁的孩子可以掌握并喜爱的内容,并且,学生都在活动之中,没有忽略到任何一个学生,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不同的位置,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位置进行。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When I hear, I had forgot.(我听了就忘了)When I hear and read, I had a little.(我听了又阅读了,只记得一点点) When I hear,read and try,I had a lot.(我听了,读了并试过了,能记得一部分)When I hear,read,discover and do, I had remembered it.(我听了,读了,探索了并且亲身去做了,我才能了解它)

传统音乐教育多数情况只采用讲授法和提问法,对学生的刺激多数只局限在hear,基本上学生课后能记得的不多。而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刺激多在discover and do,所以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去了解知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虽然都属于音乐教育范畴,却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相对于之前那个例子中小提琴演奏者与声乐演唱者的区别,它们有着更大的差异——小提琴演奏者和声乐演唱者,虽然学的专业不同,但是其根本追求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演奏或演唱去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把这种音乐的美带给他人,小提琴的审美和声乐的审美没有本质的差别;而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却是从出发点上就不相同:奥尔夫音乐教育追求的是对人格的塑造,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传统音乐教育追求的是精英,是效率,是教师能教授学生多少知识、学生又能具体掌握多少技能。

这样一来,那些从小接受的完全是传统音乐教育,从来不知道创造性和人性为何物的同志,猛的让他去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让他去进行创造,就好像一个从来只知道拉小提琴的人,猛的你让他去唱一个大型声乐套曲一样,觉得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这几乎就相当于将原来的知识全都抛弃,重新去学习一样新知识一般,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经常会跟原来的知识冲突,无怪乎有人指责:“奥尔夫音乐教育太难学了!”

四、驳“奥尔夫音乐教育不被社会接受,没有市场”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四种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批评:奥尔夫音乐教育不被社会接受,没有市场。

对于这种批评观点,我想先请大家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有个同学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很感兴趣,因为知道我也是学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所以特地问我有没有一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资料。

那天,她对我说,她也曾给学生上过一堂奥尔夫课,尝试过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不过她感觉奥尔夫音乐教适用的范围不是太广。

我问她:“那你是怎么给学生们上课的呢?”

她回答:“我就是把李妲娜老师当时给我们展示的一些基本节奏型教给学生了,先学节奏型,然后把这个运用到实际的音乐中,再去感受音乐。”

当时我的本篇论文还尚未写完,只写了前三个分论点,于是我跟她说:“由于我没有去听你的课,所以也不能判断你的课到底属于奥尔夫音乐教育还是传统音乐教育,这样吧,我现在正写一个论文,虽然还没写完,不过你可以先看看我前面的一些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论述,然后自己回答我,你的课例到底属于传统音乐教育还是奥尔夫音乐教育。”

过了接近一个小时,她对我说:“我看完了,我现在觉得我的课例可能是介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之间。我运用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些手段,但还是运用的是传统音乐教育的思想。”

我又问:“那么你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追求的是手段还是理念呢?”

她想了想道:“应该是理念吧。”

我接着问:“那么你认为你的课例应该属于奥尔夫音乐教育还是传统音乐教育呢?”

她又想了想,然后颇有些不情愿的回答:“属于传统音乐教育。”

通过这个真实的例子,我想请那些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不被社会接受,没有市场的朋友们,扪心自问:我教给学生的,到底是奥尔夫音乐教育,还是那种只掺和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手段,实质上却依然是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一种变种的传统音乐教育?

诚然,廖乃雄教授说过: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奥尔夫。但是这一万种奥尔夫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只运用一万种不同的手段就变出来的。判断一个音乐课是不是属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标准,不是它是否运用了律动,是否采用了声势,更不是是否使用了打击乐器,而在于卡尔•奥尔夫先生说的:“原本的音乐”。

“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引自卡尔•奥尔夫先生的原文)

这就要求奥尔夫音乐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兼有综合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标。

我曾给我那个写硕士毕业论文的同学说了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教师只是一个导游,他的责任是告诉游客们哪里风景好,有什么典故。但是具体游客想在哪多玩一会,或者哪里拍照留念,却完全由游客决定。学生们就是那些游客,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他们会自己钻研学习,并完全掌握。”

我的同学听了这个比喻又说:“那是不是一切学习都要听学生的呢?”

我反驳:“你有没有看到哪个游客不听导游的,到处乱跑呢?如果一个导游将自己的游客丢失,那他也不算是一个好的导游。一切学生的发挥和钻研,都应该是在规则限定范围内的。”

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组数据:

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奥尔夫发展缓慢,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而且集中在北京的幼教领域,而且多数只是对幼师的师资培训。“由于种种原因,如高昂的乐器买不起,特别是大教育环境不认可,与现行体制教学大纲、教材相矛盾等,许多教师回到幼儿园、小学尝试在教学中应用,却会被上面来检查工作的领导指责为违背大纲规定、没按教学计划做,没学唱歌(他们认为节奏、律动均不是音乐)……在教学中得不到支持,或根本没机会去实验。更重要的是奥尔夫教师素质要求高,首先是需要教师本人转变观念和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对从我们这种文化传统中之出来的更不易。旧体制下培养的教师,把她们的灵性已扼杀,要从这种桎梏中解脱出来,用‘脱胎换骨’也不为过;而大陆更缺乏经过严格、系统训练的培训师资的师资。又没有现成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只有在广州的区海婴老师一人是在萨尔斯堡受过几年培训。派出几批留学生全部流失。”(引自李妲娜老师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大陆》)(作者语:这些主要是历史原因和政策原因)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不但明确强调了‘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并特别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方针。这是以政府文件形式第一次将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明确提出来,虽晚了一、二十年,这是一个信号:大陆的教育与国际接轨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引自李妲娜老师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大陆》)

2000年,我国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培训公司(中国奥尔夫协会不是公司),到了2006年,比较知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培训公司就有:深圳上外拓天,台湾美育,台湾奇德儿,北京北方之星,北京华夏爱婴等等六七家,另外还有各类大大小小不太出名的打着奥尔夫音乐教育旗号的培训中心,少说也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

2004年的时候,我曾经为了建一个奥尔夫论坛,在网上到处搜索资料,却发现关于奥尔夫方面的资料寥寥无几,而且几乎都是出自李妲娜老师的手笔。2006年的今天,再次搜索,却发现各种各样的资料铺天盖地,足足有数十页,蔽人耳目。

通过以上这些简单数据,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发现,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在短短五六年时间蓬勃发展,虽还略显淡薄,但已隐隐有星火燎原之势。

综上,并非奥尔夫音乐教育不被社会认可,没有市场。而应该看看你自己进行的是不是真正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一个只运用所谓奥尔夫音乐教育手段,却没有分毫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四不象的教育,不被社会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五、瞻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

我最近曾看了刘沛老师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一书,从上面得知:美国在二十世纪初逐渐将体态律动引入课堂,出现素质教育的萌芽;直到五十年代末提出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才真正将综合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思想带入课堂;到了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恶化,教育经费被大幅度缩减,教育又回到那种功利课程即现代主义教育;八十年代随着全球范围掀起的跨世纪教育内容更新潮流,素质教育才又逐渐占据上风;直到九十年代美国政府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才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绝对地位。

通过美国音乐教育这近五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性质的教育和现代主义性质的教育在这段时间进行了无数次交锋,互有胜负,但最后仍旧是后现代主义性质的教育占据了上风。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想或势力,在有一个新的思想或势力要替代它的时候,永远都不会甘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必然会出现反复的争斗。但总的说来,新鲜的进步的思想或势力在斗争中都会出现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描述的三个阶段,即战略收缩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我在前文已经论证过奥尔夫音乐教育相比传统音乐教育的时尚性和优秀性,它符合时代主流文化的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做为素质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算是那新兴的思想,而传统音乐教育则是那种保守落后的思想。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传统音乐教育的压力和打击。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会出现:战略收缩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我认为随着目前社会各界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关注,以及从九七年以来国家不断对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大力支持,现在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应该已经逐步冲破战略收缩阶段,即将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是比较有前途的。

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现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发展比较迅速,但前方还是会有很多的坎坷,一但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来自传统音乐教育的阻力一定会变得更加巨大,它不会允许一个新生事物超越它,替代它。而且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现阶段一些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奥尔夫音乐教育招牌,其教授的内容实质上依然是功利的现代主义性质教育的机构,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但有可能为了自身生存,它们还会“反咬”一些真正实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机构一口,弄个“同归于尽”。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遭受压力和挫折的准备,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前功尽弃。

鲁迅先生说过:我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是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可能会遭遇重大的挫折,甚至遭遇中毒身亡的危险,但第一吃螃蟹的人,必然是第一个品味到螃蟹鲜美的人,必然是获得最大利益的人。

所以我认为:如果抱着“等到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到战略反攻阶段再进入”这种想法,那么当你进入奥尔夫教学的时候,估计也只剩下残羹剩饭,没有多少油水了。而且我之前也叙述过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似传统音乐教育,对一个从来只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等于重头学习一门陌生的课程。如果想等到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到战略反攻阶段再开始学习奥尔夫,估计也为时已晚。

总而言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道路会比较坎坷,但是只要能坚持信念,不断学习并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就一定会得到最大的收益。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涉及到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上一条: 暂无...!
下一条: 奥尔夫音乐师资培训班(1月9日—1月17日)
资讯资源搜索:
确实不错,永远支持  2009/11/9 20:05:00
 
现在有1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验证码: 
 
热点课程培训
暂无...
精彩回顾
暂无...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

幼教QQ群:44212886 , 4728464 妈妈宝宝群:34956884   准幼师群:44471826    园长群:454982526
Copyright © 2006-2015  浙江学前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ICP备090027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