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大班观察记录大班音乐教案大班语言教案大班美术教案大班数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中班教案中班观察记录中班音乐教案中班语言教案中班美术教案中班数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小班教案小班观察记录小班音乐教案小班语言教案小班美术教案小班数学教案小班科学教案托班教案视频图库FLASHMP3安全教育论文语言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

师幼互动:幼儿“我也”行为及其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启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在幼儿语言互动过程中,常常能听到幼儿之间出现“我也……”“我也有……”“我也会……”等语句,我们将这一行为称为幼儿“我也”行为o从心理学角度讲,幼儿“我也”行为也是一种心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幼儿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从而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增强自尊心的心理需求,它所蕴涵的是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过程o幼儿的“我也”行为除了希望得到他人认同外,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从众\求关注\攀比\说谎\虚荣等心理问题o因此,教师要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我也”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促使幼儿健康自我心理的形成和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幼儿产生“我也”行为的心理原因
    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幼儿产生“我也……”行为的原因和意图是不同的,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状态,可将幼儿“我也”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四类。

  (一)认同心理
  认同心理指向的幼儿“我也”行为,指幼儿对同伴的观点或行为产生认可时,表达意愿的语言行为o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不以他人观点的转变而产生变化的一种心理行为,这样的幼儿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
    案例1:两个女孩在图书角看书,幼儿A问幼儿B:“你喜欢看什么书?”幼儿B回答:“我喜欢看《东方娃娃》"幼儿A显得很高兴:“我也喜欢看《东方娃娃》,里面还有贴纸!”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案例2:两个男孩在聊电视剧《西游记》,幼儿A说:“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力大无比!”幼儿B紧接着说:“我也觉得孙悟空厉害!本事可大了!”过了一会儿,幼儿A想了想又说:“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也很厉害!”(幼儿A看着幼儿B,希望得到认同)幼儿B说:“我还是觉得孙悟空厉害!”
    在案例1中,幼儿B是因为幼儿A的观点与其相同,产生认同,从而出现“我也’’行为,反映的是其真实的心理。在案例2中,幼儿的自我意识和概念水平较高,幼儿B首先认同幼儿A的想法,但当幼儿A的想法产生变化后,幼儿B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o说明幼儿B不是盲目地顺从幼儿A的想法,而是对自我真实想法的坚定表述。

  (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别人的影响或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03~6岁的幼儿渴望与同伴交往,并渐渐地凭相似的兴趣爱好\个性等形成小群体o在小群体中,幼儿为了赢得同伴的认可和参与游戏的机会,往往会主动顺从小群体的要求,甚至违心地“屈从”不合理的要求,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
    案例3:上课时,有两个幼儿举手要求小便,其他幼儿听后,也纷纷提出:“我也要小便o"
    案例4:一群男孩在玩攀岩,幼儿A、幼儿B等多人提出:“我们不玩攀岩了,去踢足球吧!”幼儿C攀在最高处,想了想也说:“好的,我也去踢足球。”
    在案例3中,大部分幼儿由于听到同伴要小便,从而跟着产生“我也”心理和行为,影响了活动的开展,但幼儿会觉得此行为很有趣
    在案例4中,幼儿C为了保持和同伴的一致性,放弃了意犹未尽的攀岩活动,而以“我也去踢足球”顺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

  (三)求关注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具有归属和尊重的需要o幼儿在幼儿园内往往需要持续地拥有教师和同伴的关注,从而来强化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可。
    案例5:小班新生吃午饭时,幼儿A本来没有哭,但看到哭的幼儿能得到教师的拥抱,以及喂饭,因此幼儿A也大哭起来,以此引起教师的关注。
    一般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幼儿都喜欢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美,因此,幼儿园中常会出现幼儿仿照他人引起教师注意的现象。

  (四)攀比心理
    攀比指个体与高水平或高标准进行比较的行为,幼儿为取得在群体中的优越感,往往会产生攀比心理。基于攀比心理基础上的幼儿“我也”行为,指当幼儿听到其他幼儿拥有某样东西或能力后,说自己也同样拥有某样东西或能力。但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下,往往难以区分现实和幻想之间的不同,因此,常会出现说谎现象,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案例6:同伴聊天时,幼儿A说:“我爸爸是警察。"幼儿B随即说:“我爸爸也是警察,和幼儿A的爸爸在一起上班的。"幼儿C看着他俩神气的样子,立刻说:“我爸爸也是警察,是抓坏人的。"之后,幼儿D也加入了谈话中:“我爸爸也是的,还有枪!”(事实上幼儿C和幼儿D的爸爸并非警察。)
    这种现象在幼儿中常常发生,案例中幼儿A和幼儿B由于自己的爸爸是警察,很有优越感,使得幼儿C和幼儿D产生了不甘示弱的心理,一种攀比的情境生成。在这一情境中,幼儿C和幼儿D为证明自己的爸爸不比别人差,出现了说谎行为,即“我爸爸也是警察”,同时还以“抓坏人、有枪”等一系列自我想象的对话来获得优越感和满足感。

  一、幼儿“我也”行为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启示
    幼儿在幼儿园产生的“我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幼儿自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它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很大的启示,教砂币要关注幼儿的一言一行,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疏通,为幼儿健康自我的塑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我也”行为
    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看待幼儿“我也”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有期望得到别人关注的心理需要,在团体中有被人赞美和表扬的情感需要,所产生的羡慕\说谎\攀比\嫉妒心理和相应行为,都属于为满足归属感和尊重感而无意发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幼儿“我也”行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情境,正是这种特定的情境构成了“我也”行为所包含的特定内容。因此,其内因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问题不同,并无积极\消极或品德好坏之分。
    基于幼儿“我也”行为的特点,教师不必过多指责和批评幼儿,应顺应幼儿的同伴交往方式和规则,给予更多的接纳和适当引导。否则,只会引发幼儿的负面情绪,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注意自身的教育言词和价值导向
    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儿童设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觉自己,从同伴那里衡量和测量自己,通过他们的帮助,了解和发现自己。”这是说幼儿有被教师和同伴认同的需要。教师应关注自身语言和价值判断的导向性,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心理机制。
    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避免对幼儿进行物质\外貌等方面的赞美和比较,如有的教师会说:“今天×××的发夹真漂亮。"“×××的衣服真好看!  ”“×××的玩具总是新的!”一  这些频繁的\不恰’当的夸奖,会导致幼儿形成物质攀比\炫耀行为,片面追求虚荣,造成同伴关系的紧张,甚至会出现以不诚实的行为来达成心理的平衡和满足感,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其次,教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应通过自身的语言和行为给幼儿传达正确的价值导向,运用自身榜样,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如在案例6中,教师可以适时询问幼儿C和幼儿D的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从而帮助幼儿认识到每种工作都有其特有的价值,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满足幼儿的归属和自尊需要
    “需要”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斯洛认为,当幼儿获得生理需要后,会进一步要求获得社会性需要,即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希望得到同伴\教师的关注\赞扬和认可。因此,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情感需求,帮助幼儿在同伴团体中获得归属感和自尊的需要,从而不盲从于他人。
    教师要创设平等的氛围。如班级中一些能力较弱或调皮的不受“欢迎”的幼儿,往往会引发群体的排斥,长此以往,这部分幼儿为获得群体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就会不断产生非内心真实反映的“我也”行为,以及不甘示弱的说谎行为。因此,教师应多关注这类幼儿,引导其他幼儿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营造平等团结的班级氛围,提高幼儿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此外,教师在评价和回应幼儿时,应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尽量减少指责\批评,不能表现出对幼儿的偏爱或轻视,要保护好幼儿稚嫩的心灵。
    幼儿的“我也’’行为背后,折射的是儿童世界中的社会行为方式和规则,以及幼儿幼小心灵中的心理底色。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地关注幼儿的言行,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杜鹃幼儿园  钱洁)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童话故事:母鸡取经(文本)

最新园所新闻

进入园所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