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大班观察记录大班音乐教案大班语言教案大班美术教案大班数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中班教案中班观察记录中班音乐教案中班语言教案中班美术教案中班数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小班教案小班观察记录小班音乐教案小班语言教案小班美术教案小班数学教案小班科学教案托班教案视频图库FLASHMP3安全教育论文语言教育论文艺术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

幼儿园活动中提问的现状及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幼儿园获奖教育论文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pilio 感谢 pilio 上传 0人参与

作者:余姚实验幼儿园   赵建新

摘要: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幼儿的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促进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关键词:幼儿  教师  提问  有效性

一、提问的含义及类型。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师提问可以分为: 
1、 描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提问“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 比较性的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提问“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 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提问“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4、 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提问“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这种类型提问,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扩散思维能力。
5、 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这三种方法哪种最好?”等。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辩别事物的能力。
6、 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呢?”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二、幼儿园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西方有些教育理论家甚至认为提问是集体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提问。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知识水平,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2、准备不够充分的提问。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由于问题的提出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长大就会了”等来敷衍了事,使孩子在一堂课中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不满足,调动不了积极性。孩子们希望是新鲜的问题,是吸引人的问题,是能够答出来的问题,最好是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只是一个方式,或仅局限在几个提问词上,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回答问题。
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说也说;一是幼儿不会回答问题的方法,不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偏离活动中心,要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其它的问题或不着活动边际的问题导致孩子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使孩子的思维离开了中心。
4、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提问过多,容易使自己的地位发生由主导变为主体,同时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幼儿对教师会产生依赖,幼儿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幼儿的问题意识的丧失。
5、所提问题层次偏低。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6、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40%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有相当多的幼儿,其实可以回答出教师所提问的内容,但是他们不愿意参与。问其原因,说是“不想说”,或曰“不敢说”,更有甚者说:“老师问题请××说”,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三、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
(一)、改变教师提问策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1、提问要兼容有序。
 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的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例如诗歌教学:家。首先是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天空、树林、河水、花儿)其次是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林长得怎么样?河水是什么样子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花儿是什么样子的?”最后是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还会是谁的家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2、提问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设计。
  要保持幼儿思维清晰,关键要问重点。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进一步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而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设问是一种较好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如大班语言活动――小鲤鱼搬家,教师在开始和结尾的散发性提问都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设计,如:“有一群小鲤鱼要搬家,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小鲤鱼还会回来吗?”让幼儿通过问题去思考,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续编故事,解答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3、提问不仅应注意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别差异。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大班科学活动:省力的轮子。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我们用其他的形状做轮子会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既面向全体又注意到了个别差异。
4、提问应引导幼儿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是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进行学习的,幼儿对客观世界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孤立的,教师在发问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会通过比较进行学习。并使幼儿在活动中,激发相应的情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溶解。“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到后面的桌子上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还能取出来?什么东西取不出来了?”
(二)、激发幼儿问题意识,发展幼儿问题能力。
1、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在学习中,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创设情境做起。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在新课堂中,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
2、让问题引发问题
 让问题引发问题,教师的预设问题应该是一些起始性的问题,而且数量一般不能太多,所有的问题都不拟定“参考答案”,仅确定几个“关键词”。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问题生成问题?那么,教师的问题质量是关键,只有那些开放性的、渗透在主题大背景中、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才有可能在幼儿之间激起千层浪,才能引发幼儿的激烈讨论。
3、提供材料引发问题
   《纲要》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肯定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材料冠于“不说话的老师”这一美名,其意是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蕴含在环境之中,蕴含中材料之中。一名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就要善于将问题设计巧妙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幼儿通过材料的摆弄与操作,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三)、提高教师回应能力,创设积极的师生互动
 教师面对着的是一群多变的孩子,他们的回答问题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随时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从而生成各种不确定的问题,这时老师的即时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要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发幼儿的进一步讨论。不一样的问题采用不一样的应对策略:
1、有时需要教师即时回应的。
2、有时需要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3、有时需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愿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调整教育行为,更好地做到把问题引入课程,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左手栏”法在应对新生入园焦虑中的运用

最新园所新闻

进入园所频道

论证启新程,共“研”途繁华开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2024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